[筆記]
  • 演講  女人與國家 澳州婦運史的經驗
  • '97 11 16 10:00--12:00
  • 紫藤蘆茶藝館
  • 講員: Jeannie Martin博士  澳州雪梨科技大學、人文社會科學教授
  • 回應: Amie Parry(白瑞玫)/丁乃非
  • 翻譯: 何春蕤
  • 澳州雪梨科技大學迥然不同於一般學院象牙塔似的形象,與民間團體合作,提供經費進行具草根性的研究計畫。
  • 體制:
    • 澳洲政府為三層體制:Queen,FederalGovernment,StateGovernment。
    • 主要政黨:工黨,自由黨,國家黨。
    • 聯邦政府具工人階級形象(當然實際上如何又是另一回事),掌控自由市場,強調平等,集體。
  • 政治結構改變:
    • 澳洲第二波婦運自1969年開始,成功的成為具有草根性的婦女運動。
    • 1972年,工黨執政,婦女政策得以跨越政治門檻,進入體制。
    • 訴求:
      • 婦女工作權,以獲得經濟獨立。
      • 平等的就業,教育機會。
      • 身體自主權,墮胎權。
      • 24Hr育兒機構的設立。
  • 女性主義者進入體制:
    • 試圖改變政府結構,制定政策。
    • 進入體制後,可動用的資源增加。
    • 然而卻因在政府內接收不到民意(或只接收到主流聲音),無法代表民意制定,推行政策,所以只能向政府負責。於是女性官員逐漸形式化,工具化,注重管理,衣著……。被稱為「女性官僚」。
    • 女性官僚只關注在主流女性主義的議題,忽略了女性之間的階級種族差異,以致呈現出的是不完整的女性主體。
    • 福利政策的對象:
      • 視作權利,所以由表現出的需求強烈程度決定。
      • 由「政治正確」決定。
      • 由女性官僚「想像」。
    • 性的議題上,與道德的保守主義結合,因:
      • 性,代表生育
      • 免於性別暴力。
  • 白瑞玫回應:
    • 公領域與私領域的不同標準,不平等。界限由政府自由心證。
    • 女性運動的起點,含有「PC主義」的形象;可是性運動的起點,是在道德上有負面的形象,如公娼。
    • 男同志一般易被視為罪犯,女同志較不受影響。
  • 丁乃非回應:
    • 女性主義者進入體制,將面臨的問題:
      • 代表的主體
      • 改變的方向
      • 資源,關注角度的分配
    • 邊緣議題仍將被排除,於是在Micro層次上呈現一元化。
    • 陳令方提到的,女性主義者強調的姐妹情誼,女性間的和諧,不衝突,時常只是虛假的寬容,了解。
    • 關切議題層次的差異,是否由歷史化過程與社會階層決定!?
  • 提問:
    • 關於保障名額,JeannieMartin認為量變並不必然導致質變,因為能進入體制的必然經過挑選,而在權力不平衡的情況下,挑選的結果往往不樂觀。
  • 雜記:
    • 當與群眾的對話場域不夠健全時,突顯的最大問題是:女性主義者要的是甚麼?她們代表誰?
    • 關於邊緣議題除罪化,婦運資源分配的討論,隱然宣告了新知分家的徵兆。
    • 改革工作進入體制,往往因不斷的妥協而喪失理想性。改革團體面對體制招手時,該如何抉擇?或許,第一大改革團體應維持監督在野的身份,不輕言進入政府。入閣……,就交給第二線的改革團體吧。
    • 丁乃非給我的印象很好,思路深刻,不過聽她的話是很累人的一件事,要很專心才能抓住她要表達的意思。
    •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,傻傻的跑去聽,英文被電得死死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ywa1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